腕隧道症候群治療, 腕隧道症候群復健運動, 腕隧道症候群 中醫療法, 腕隧道症候群手術, 腕隧道症候群-復健姿勢, 腕隧道症候群運動療法, 腕隧道症候群 cts, 腕隧道症候群症狀, 腕隧道症候群開刀, 腕隧道症候群英文
腕隧道症候群,又稱腕道症候群、腕管综合症,俗稱滑鼠手、钢琴家手,是一種常見的職業病,多發於電腦(鍵盤、滑鼠)使用者、職業鋼琴師、木匠、裝配員等需要做重覆性腕部活動的職業。女性發生此疾病的比例為男性的3~10倍,病患時常夜間時痛醒,但初期甩一甩就可以減輕症狀,大多數的人會以為自己睡姿不良壓破迫手腕,而延誤就醫。其他如懷孕後期的女性、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內分泌異常、多發性神經炎、腫瘤及手腕骨折或脫位等,都可能造成腕隧道症候群。
成因
正中神經(Median nerve)是主要控管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一部份無名指的感覺神經。手部的正中神經在手腕處,會穿過由腕骨與韌帶圍成的「腕隧道」,當遭受到外來的壓迫時,就可能出現腕隧道症候群。可能原因包含:腕骨骨折,退化,變形與關節炎可能導致腕隧道狹窄造成壓迫正中神經。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酒精濫用等等。
症狀
早期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的橈側會有麻木刺痛感,症狀會在夜間時加劇,常常夜間睡覺時或清晨快起床時,病患常因手麻痛而醒來;中期則出現持續性手指疼痛麻木,且如扣釦子、拿杯子等細微動作出現障礙,麻木、疼痛症狀會延伸至手肘或肩膀;後期大拇指基端的肌肉消瘦、伸展困難,手部感覺喪失。
診斷
斐倫式試驗法:將雙肘放於桌上,雙手垂直,手腕自然下垂彎曲90度三十秒到一分鐘,會出現酸麻症狀。
提內耳氏徵象:輕敲患者的正中神經控管的區域,患者會有觸電或刺痛感,可能已罹患腕隧道症候群。
神經傳導檢查(電學診斷):檢查若發現腕部區段的正中神經傳導速度變緩甚至波形振幅變小,可判定為腕隧道症候群。有5%到10%的患者因尚在疾病初期,神經傳導速度可能尚未變慢。此檢查目前在臨床上被認為是最準確的診斷方式,但因為檢查中的電刺激可能讓病患感到不舒服,所以通常一般會優先以臨床症狀來診斷並治療。神經傳導檢查除可用來診斷,尚可用來追蹤,也可用來決定病情是否已經嚴重到需要開刀治療。
治療
日常生活
首要是去除日常生活當中可能的誘發因子,減少腕部不當的姿勢及重複性動作,當症狀輕微不影響日常生活時,治療的重點只需注意避免腕部過度勞累即可。
職能治療師所製作的副木
可用特製的手腕護具(豎腕副木)(手托),避免腕部過度的伸展或屈曲並減少腕部活動量,以降低局部的發炎與疾病的惡化。白天使用時需注意每兩個小時需休息半個小時,以免造成末端肢體循環不好以及腕關節活動度的減少。
全日使用會有更好治療效果(Walker W.C., 2000),但一般臨床上病患難以遵從,所以睡眠使用最常被建議。
藥物
口服
急性期若懷疑局部的發炎正在發展中,可以加上口服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不建議長期使用。
部分神經減敏藥物可以嘗試使用,但並不治本。
注射
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時,可以局部注射治療解除麻痛的感覺。局部注射後如果症狀獲得改善,也是一種診斷佐證。
物理治療
有時可使用物理治療來減輕正中神經的發炎,但目前大多數的醫學文獻發現未達顯著療效,包括:雷射、超音波、電療等。
手術
當上述治療無法改善症狀或疾病過於嚴重時,應考慮手術切開橫向的腕關節韌帶,以減輕正中神經受到的壓迫。
可以直接經過皮膚切開。
可以使用關節鏡伸入切開。
兩種手術方法的治癒效果相近,但前者傷口較大,傷口復原較慢。後者因為比較不能明確看到韌帶上的切點,所以有機會去切到其他正常組織(如血管),是其缺點。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以下手腕手指操動一動,可以避免你過度操勞:
◎屈腕肌群伸展運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