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記者韋納新書:張憲義臥底20年 中情局廢台核武武功

張憲義,臥底,判逃,中情局

紐時記者韋納新書:張憲義臥底20年 中情局廢台核武武功

林博文
跑了廿多年情報新聞並得過普立茲獎的《紐約時報》記者提姆.韋納(Tim Weiner),最近出版一本七百頁的《灰燼的遺產:中情局歷史》(Legacy of Ashes:The History of theCIA)。數十年來,有關中情局的著作多如牛毛,但這本專門敘述中情局失敗紀錄的新書,卻很難得地獲得書評界的一致好評。
作者韋納說,在中情局數不清方失敗和失誤歷史中,有一項行動卻是「大功告成」,連中情局老特工兼老外交官李潔明亦擊節讚賞,這就是中情局成功收買台灣科學家張憲義,阻止了台灣試圖發展核武的秘密計畫,並改變了台灣兩岸的軍事生態。
五、六十年來,對台灣傷害最大的人,不是對岸的中共,而是台灣軍方重點培養的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上校。

張憲義於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七年就讀陸軍理工學院(後改名中正理工學院),畢業後任職中山科學院籌備處。一九六九年赴美留學,獲田納西大學核子工程博士,一九七六年返台,加入中科院核能研究所核能工程組。一九八四年升任上校副所長。
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二日(即蔣經國去世前一天),張憲義舉家逃往美國。郝柏村在《八年參謀總長日記》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七日條目上寫道:「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 憲義全家叛逃美國,必然為CIA所運用,將和盤托出核研所繼續研究的動態。保有核子彈發展能力但不製造核子武器為我國政策,今日指示葉昌桐以對國家傷害最 小方式處理。」
一月廿日的日記說:「丁大衛下午來見,單獨與余談話,乃為張憲義叛逃後告知美方,核能研究所繼續研發核子彈情形,丁氏轉達美國強烈要求,核能研究所須徹底 拆除與核彈發展有關設施,核子反應爐(TRR)須提取重水不得再再開爐……他並提示美偵察衛星的照相,甚至說在九鵬有小型核爆。他於十六日由華府來台北 前,在美國務院見過張憲義…。」
韋納說,張憲義一九八八年逃亡美國之前,已為中情局當了廿年秘密特工。張氏在何時何地被中情局吸收,有兩種說法,一是就讀中正理工學院時,二是在田納西大 學留學時。中情局不久前解密數萬頁密檔,但未包括張憲義資料,未來亦不太可能全解密,因吸收友邦人士當「地下間諜」(mole)一直是中情局最機密的業務 之一。
韋納新書中有關張憲義部分,全都是李潔明告訴他的,李也是極少數知道張憲義以中情局秘密特工身分埋伏中科院的美方人士之一,但李潔明在中英文版回憶錄中隻字未提張憲義事件。李氏號稱是「台灣堅實的盟友」,但他認為中情局在策反張憲義這件事上,是「做對了」。
李潔明說,中情局吸收張憲義,算是找對人,和他接觸的中情局特工剛好也是適當人選,中情局特工小心翼翼地吸收張,以意識形態做基礎,同時也給他錢。李潔明 又說,中情局協助張離台,又獲得了台灣發展核武的證據,美國拿這些文件去找台灣政府理論。韋納說,台灣政府過去一直否認發展核武,而且還「撒謊」,實際上 仍繼續研發,只有在張憲義向美方提供確鑿證據後,台灣才啞口無言,答應停止研發。韋納說,張憲義事件阻止台灣發展核武,可說是裁軍史上最精彩的傑作。
郝柏村說,丁大衛(時任美國在台協會主席)攜來「毫無談判餘地的協議書」,要求台灣徹底拆除與發展核武有關的設施。而雷根指示丁大衛,必須在一周內讓台灣簽字,「不然你不必回來」,李登輝只好簽字。
張憲義全家抵美後,最早住在維吉尼亞州泰森角附近,被台灣媒體發現後即搬走,兩年前的消息是已定居艾達荷州,但一直拒絕接受採訪,中情局亦要求他勿接受訪 問。一九九八年蔣經國去世十周年前夕,張憲義曾寫信傳真台北《聯合報》表示,台灣停止研發核武,乃是美台雙贏的結果。
不過,有些美國軍事分析家表示,台灣也擁有核武,至少可以不必太害怕中共的軍事威脅。著有《東方之火:亞洲軍事力量的興起與第二次核武時代》的耶魯大學教 授保羅.布拉肯(Paul Brucken)即持這種看法。另一學者米德偉(Derek Mitchell)在三年前出版的《核武觸點:國家重新思考核武選項的理由》中即表示,如兩岸軍力失衡情況愈來愈嚴重,而且美國對台保護能力不足時,台灣 應有能力製造核武以嚇阻中共的武力進犯。
但米德偉指出,台灣研發核武的障礙是相關設施已經拆除,研發人員已漸老化,年輕科學家不感興趣,台灣的核能活動受到國際監管。不過,米氏強調,台灣是否要發展核武,最重要的還是政治意志。
郝柏村在日記中說了張憲義「竟利用民進黨以圖要挾」,又說楊亭雲向他報告「逃犯張憲義家屬與民進黨有勾結」。難道民進黨和張憲義一樣都反對台灣發展核武? 郝柏村說:「吾人早知CIA在中科院有臥底,其實也不只張憲義一人…。」從一九五○年代開始,中情局在台灣一直很活躍,李潔明做過站長(Station Chief),常與蔣經國通宵喝酒的克萊恩也做過站長(後升任中情局副局長)。不論這些中情局特工與駐在國領導人關係如何密切,他們只效忠美國,只為美國 利益著想。
張憲義事件是台灣建軍史上的一件特大號事件,其影響不僅在國防上和兩岸軍力平衡上,更在於政治上和心理上。張憲義一個人廢掉了台灣的武功,使台灣嚴重內傷。


張憲義:叛逃是「中美兩利」

【記者呂昭隆台北報導】軍方知情人士指出 ,張憲義當年叛逃,是由中正機場持護照搭機離境,軍方並未默許,事前也不 知,事後調查確定張憲義叛逃,隨即對他發布通緝令。據指出,張憲義走得相 當匆忙,因為他懷疑自己替美國情治單位工作的身分已經曝光。
針對張憲義日前寄信給媒體,稱其叛逃行為是「中美兩利」說詞,軍方相關 人士指出,張憲義的行為就是「叛逃」,出賣國家利益,因此,當年確定他失 蹤後,國防部便發布通緝令追捕,迄今仍有效。張憲義現在若回國,將依法到 案接受軍法偵辦。
張憲義日昨傳真信函給某媒體表示,他要向所有當年參加核武計畫的同事表 達敬意,因為其犧牲奉獻,已完成蔣公和蔣總統交付的任務,「我們有能力, 但絕不製作核子武器。」張憲義也認為,應該從世界觀來看待此事。
軍方知情人士指出,張憲義就是通稱的「間諜」,被美國相關情報單位吸收 工作;張憲義叛逃,軍方事前不知,更不可能默許,而張憲義之所以選擇棄職 逃亡,可能是懷疑自己身分已被軍方察覺。
張憲義叛逃後,最大的謎團便是台灣是否正在製造原子彈。多年來,外界一 直有兩派說法,一派說法是,張憲義陸續交給美方的情報,價值極高,且能證 實台灣正在進行原子彈製造;另一派說法則稱,張憲義掌握的資訊,只能證明 台灣已有能力製造原子彈,而非正在製造原子彈。軍方則始終保持緘默。
唯據多位軍方知情人士透露,張憲義交給美方的情報,僅是證明台灣已有製 造原子彈的能力。而台灣並未做原子彈,所以張憲義也不會有正在進行製造原 子彈的資訊。一位相關人士便指出,蔣經國生前曾強調,台灣「有能力,但不 會製造原子彈」,蔣先生既然會說「有能力」,當然是有依據的,而張憲義交 給美方的資訊,就是台灣有能力研製原子彈的證據。
此外,有關張憲義離境的方式,傳聞紛紛,甚至出現張憲義離境是美方派人 來台,在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接走的說法。然而,根據軍方相關單位事後調查 ,認為張憲義是從中正機場持護照直接搭機出境的。
張憲義事件,係十年前轟動一時的間諜案,張憲義任職中科院一所(核研所 )副所長,七十六年元月間,棄職赴美。
張憲義事件後,軍方總政戰部曾多次派員赴美清查中科院在美官員的背景。
張憲義事件發生時,中科院院長係由參謀總長郝柏村兼任,調查告一段落後 ,郝柏村自請免兼中科院院長一職,由當時副參謀總長葉昌桐上將兼任;當時 的政戰主任呂夢顯中將,於張憲義事件後並未調職,又後調升總政戰部副主任 ,再轉任總統府政風處長,最近一、兩個月會退休;而繼任中科院政戰主任熊 德銓中將,也曾赴美對中科院派駐或留學的科技人員晤談。熊德銓現任職黃復 興黨部秘書長一職。
------------------------------------------------------------------------------------------------------

《專題新聞》張叛逃前 言行曾出現反常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當年張憲義叛逃事件發生前,周遭親友根本不知道張憲義被美國CIA吸收為間諜,也未發覺行為舉止有異常,但事發過後,從工作伙伴及朋友的回憶中,還是找出不少的蛛絲馬跡。
張憲義為中正理工學院第二十六期物理系畢業,該期共有十九位畢業生,他們每隔一段時間聚會一次。
他的孟姓同學回憶說,張憲義叛逃前一年(民國七十六年)的十二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張憲義叛逃前一至兩週,他剛從德國返台度假,二十六期同學在桃園找 個地方小聚,酒酣耳熱之際,張憲義突然冒出「以後要是發生什麼事,也不是我的主意」話語,當時同學對他這句話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猜測是家庭出了 問題,故安慰他夫妻相處要互相容忍之類的話,沒想到當時張憲義所指的是「逃至美國這一檔事」。
此外,美國擔心台灣發展核武,因此不斷希望核研所重水反應爐不要用可以提煉鈽的天然鈾當燃料,改採現在核電廠一樣的低濃縮鈾;美國持續且主動地與台灣溝通此事,政府則是以拖待變。
七十六年十一月,張憲義一反常態,主動要求赴美談判更換燃料的事情,當時主管雖然覺得有些不尋常,但終究還是批准張憲義出國的簽呈。
張憲義赴美前,他開車載著他爸爸前往中正機場,途中竟撞倒人,還好受害者情況不嚴重,且是中科院員工,事情也被淡化處理;車禍處理完後,張憲義一人單獨赴美,與核研所同事在紐約碰頭,一向謹慎的張憲義,隨身行李竟然一度在紐約機場弄丟。
在朋友心中,張憲義是位聰明、細心的人,但逃往美國之前,卻一連發生兩起粗心大意的事情,說明當時張憲義的確心不在焉,也代表他早在事發前幾個禮拜,即接到美國CIA指令,必須帶著核研所發展核武的相關資料前往美國,讓張憲義心神不寧。

張叛逃後 我迅速掌握行蹤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張憲義叛逃事件,代表台灣核武發展受到重大挫敗,也意味我國在這場台美間諜戰中處於下風,後來出現的一段插曲,總算為台灣扳回一點顏面。
張憲義叛逃後,一時之間大家都不清楚他的行蹤,當時核研所一位駐美專員,推測基於安全理由,張憲義應該在華盛頓特區,若真如此,張憲義子女應該剛轉 學到華盛頓的學校;於是他先打電話回台,打聽張憲義子女的英文名字,緊接著打電話至可能收容華人轉學生的學校,詢問最近是否有張姓華人小孩轉學。
這位專員很快循著張家小孩名字,找到他們就讀的學校,然後又追查出張憲義住家地址,這段尋找的時間,距離張憲義逃到美國,只有幾個禮拜時間。
這位專員很想知道張憲義叛逃的理由,但又怕打草驚蛇,於是暗中通知一位媒體記者,並告知張憲義住址。當這位記者登門拜訪時,毫無心理準備的張憲義,顯得驚慌失措,並在拒絕記者採訪後,連夜搬離。
可惜的是,這位立下功勞的專員,遭到美國政府認為他騷擾張憲義,不久後就接到美國政府通知,要他馬上離開美國,他不得不返回台灣,結束台美另一場諜報交鋒。

小檔案╱張憲義 留美核工博士軍官
張憲義在民國五十二年考取台北陸軍理工學院物理系,並在與理工學院進行教學合作的清華大學接受科學訓練,民國五十六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台北陸軍理工學院當時已經改名為中正理工學院,因而張憲義在中正理工學院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優先派任中山科學院籌備處服役。
民國五十八年,張憲義獲選派到美國留學,到美國田納西大學攻讀核子工程碩、博士,民國六十五年學成歸國,隨後進入中科院核能研究所的核能工程組服役,民國七十三年升任上校副所長。
張憲義在核研所擔任上校副所長共計四年時間,直到七十七年一月十二日,他在美方協助下出境逾假至今未歸,同月十五日美方會同國際原子能總署突擊檢查中科院核研所,令國際震驚的「張憲義事件」從此爆發。(記者許紹軒)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