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

官員透露十二五規劃從追求國富轉型到強調民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16 09:07:44 


中評社北京10月16日電/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昨天開始在北京召開。在“十一五”即將結束之際,五中全會的主要議程是研究關於制定“十二五”(2011—2015年)規劃的建議。會議將研究關於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並審議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修改後的文件稿。中國在繼改革開放之後再次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 

從追求“國強”到強調“民富”

揚子晚報報道,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一度申言,“十二五”規劃與此前的規劃有著本質差別,過去的規劃追求“國強”,“十二五”規劃則追求“民富”。“國富”到“民富”的轉變成為公眾關注十七屆五中全會的最大亮點。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中央黨校黨建專業博士生導師甄小英認為,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解決民生問題有了物質基礎,此時將“民富”放在重要位置,執政理念又向前邁了一個大步。

有學者評論,“民富”目標的提出,意味著國家將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到更重要的戰略高度,從長遠看,這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縮小貧富、區域差距,提高國家發展質量的戰略轉變。

人事調整布局注重“人文”“公平”

在密集調研的同時,配合十二五規劃的人事調整也提前布局。2009年11月底,河南、福建、遼寧、吉林、內蒙古五省(區)黨委書記職務調整,2010年8月至今,貴州、黑龍江、江西、河北、遼寧、甘肅、陝西等省再次更換了省委書記、省長等負責人。有觀察人士分析認為,新的人事調整中 “50後”成中堅、“60後”嶄露頭角;很多人擁有法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專業背景。“表明中國正在由善抓經濟的效率優先型官員向‘追求公平正義’文人治國方向轉變。”


三大轉型釋放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信號

進入10月,隨著調研及人事調整的“前聲”漸落,中央關於“十二五”的思路開始明晰。未來五年中國將開啟經濟與社會的雙重轉型,以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為主線,部署中國經濟社會從外需向內需、從高碳向低碳、從強國向富民的三大轉型。

深入推進三大轉型進程中,中國的政改深化隱約可見。未來五年中國的走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治體制改革怎樣切實保障經濟體制的改革成果。要做到“國富”到“民富”的成功轉型,政府的權力和利益再分配問題成為其中關鍵點。

“包容性增長”直指30年積累難題

很多專家認為“包容性增長”的新提法將是本次會議的一大亮點,而縮小貧富差距、增強社會的公平正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都將是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山鷹在接受《中國日報》的專訪時說,“包容性增長”這個概念很可能會被列入到今年的五年規劃中。“在經濟轉型時期,這或許能成為解決社會不公問題的新思路。”

9月16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出席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致辭中,提到了“包容性增長”這個詞。這是一個包含“讓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讓弱勢群體得到保護、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平衡”等深意的新概念。這被認為是中國領導人在調整醞釀新的發展戰略的重要信號。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包容性增長”的核心內容包括公平正義體現核心價值、調節個稅縮小貧富差距、形成成熟的公共生活領域實現“共同治理”、擴大內需重在引導居民消費等幾大方面。




然而,學者與立法者普遍認為,要將這個概念付諸實施,還需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遏制權貴既得利益群體、加強立法和執法。

劉山鷹說:“過去的三十年中,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以過度的資源開發和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為代價的。而現在,既得利益群體已經成為阻礙社會改革的最大障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4/7/5/9/101475999_2.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475999&mdate=1016090820


回顧“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備受關注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10月18日勝利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一被觀察人士定義為關乎中國“第三次轉型”的五年規劃,在為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確定路徑和描繪藍圖之時,毫無疑問也將為中國金融業發展譜寫別樣的篇章。

將於明年開始的“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剛剛閉幕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並就此提出“五個堅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未來五年,為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主攻方向就在於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通過投資與外貿出口來實現,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內需佔比一直較低。在經濟處於高成長的初期,這种經濟發展格局不可避免,但要達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就應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經濟結構做出戰略性調整。此次全會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同時要求在“三農”、現代產業體系、區域協調發展、迴圈經濟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加快發展。實際上,為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國家已經出臺多個文件,如日前國務院審議並原則通過的《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就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主要任務和扶持政策。此次五中全會同樣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未來五年,為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強大動力來自於堅持改革開放。統計數據表明,目前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排到世界第二位,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左右。中國的快速發展歷史已經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五中全會如此強調,並提出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

在中國經濟跨入到“十二五”規劃階段,一個新格局的產生勢必對金融業提出新的要求,“十二五”規劃的目標之一就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並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而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金融業的支援與引導作用,自然也就成為金融業不可回避的課題,同時,“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以及“走出去”戰略的加快實施,對金融業自身而言,意味著未來發展將譜寫新的篇章。

過去的五年,我國金融業取得長足發展。

金融調控機制不斷完善,匯率形成機制日漸成熟,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從無到有;銀行業改革成果卓著,整體實力明顯提升,並成功抵禦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截至2010年6月末,中國銀行業境內本外幣資產總額達87.2萬億元,不良貸款繼續“雙降”;資本市場在完成股權分置改革後,迎來飛速發展,並成功推出創業板市場,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不斷完善。

展望未來,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過程中,金融業既擔負重任,同時又大有可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十二五”期間強調的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不盲目追求速度,更加注重結構調整,金融業要充分發揮信貸的引導作用以及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肩負起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使命;同時,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意味著新的業務空間與模式,意味著新的發展機遇的到來。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對金融業未來發展將是一個歷史性機遇。

歷史正在翻開新的一頁。自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至今,中國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行將結束。此時此刻,“十二五”規劃的出爐,將為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國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金融業改革開放譜寫新的篇章。

記者 趙洋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0/10/19/5311s3025646.htm


「十二五」規劃新意一覽

1. 發展不只看重增長速度和經濟規模,而是更加重視協調、可持續和公平正義,「協調」與「惠民」將是衡量發展質量的關鍵指標而貫穿整個五年規劃。

2.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突破經濟領域,貫穿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個領域,以改革攻堅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瓶頸的關鍵詞。

3. 「惠民利民」成為規劃重要內容之一,政府將主要在健全公共服務、合理收入分配、完善社保衛生體系等方面下工夫。

4. 首次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順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成為中國經濟新的發展空間。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10/19/CH1010190003.htm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